植酸酶的后加工方式

近几年来,植酸酶在饲料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植酸酶的生产技术中,国内植酸酶的生产发酵酶活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有的甚至远远超过国外;作为后加工工艺,国内的植酸酶生产厂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目前

近几年来,植酸酶在饲料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植酸酶的生产技术中,国内植酸酶的生产发酵酶活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有的甚至远远超过国外;作为后加工工艺,国内的植酸酶生产厂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目前国内植酸酶后加工方式主要有吸附干燥、喷雾干燥、制粒、包衣方式。
  吸附干燥是国内植酸酶最早的生产方式。当时国内的植酸酶工业刚刚起步,发酵酶活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与之配套,采用吸附干燥方法生产低酶活产品,是最经济的生产方式,也是当前低酶活产品的主要生产方式。吸附干燥,是将发酵液和玉米芯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采用两步法气流干燥。第一步采用130℃的热空气,10秒钟干燥;第二步采用60℃-80℃的空气,10秒钟干燥。这样既保证了植酸酶的快速脱水,又保证了酶活损失较低。吸附干燥的产品,受发酵酶活和载体影响大。必须做好品质的控制,保证载体的水分,粒度,颜色。吸附干燥法生产的产品,成本较低,但植酸酶的分子与外界直接接触,在饲料中保存的时间不如制粒和包膜型的植酸酶一般适用于对饲料保存时间要求不高、饲料保存温度和湿度环境较好的场所。
  喷雾干燥是目前国内高酶活产品的主要生产方式。例如2500U/g,5000U/g的产品,生产方法是将发酵液和载体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的膏糊液,在一定的压力下通过喷头,分散成小液滴。这些液滴在热空气气流中瞬间脱水,形成颗粒状的产品。由于是瞬间脱水,酶活损失少。同时通过调整发酵液和载体的比例,可以生产出不同浓缩比例的植酸酶产品。喷雾干燥法生产的产品,在国内应属于第二代产品。具有外观较美观,流散性较好,酶活较高的优点。使用到饲料中,能产生更大的配方空间。缺点是生产过程中,粒度不易控制,使用时有一定的粉尘。同时,和吸附干燥的产品类似,植酸酶分子与外界直接接触,在饲料中容易受到其他成分影响,保存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随着国内植酸酶技术水平的提升,国内企业已成功生产微丸和包衣剂型的植酸酶。微丸和包衣型植酸酶的问世,标志着国内植酸酶的后加工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微丸型植酸酶是将处理过后的发酵液和载体按一定比例混合,通过低温成型,干燥后得到产品。相当于将植酸酶分子封闭于若干的小区内,隔离了分子与外界的接触,更有利于植酸酶的保存。由于保证了产品粒度分布和颗粒数,植酸酶也更容易在饲料中分布均匀。使用过程中也不再有粉尘的问题。微丸型植酸酶技术关键是载体的选择和干燥方式。载体的选择上,首先要求制出的颗粒有一定的硬度,且颗粒在水中能迅速崩解,释放出其中的植酸酶分子,发挥作用。其次,所选择的载体,必需保证在饲料中的稳定性。保证混合入饲料后,不会与饲料产生相互作用,影响到植酸酶的稳定性。最后,因为载体对酶活是有影响的,载体的确定需要经过很多的计算和试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微丸型植酸酶质量的评价指标,包括单位重量的颗粒数和粒度分布情况。单位重量的颗粒数,说明了微丸在饲料中的分布能力。假如颗粒数少,那么加入饲料后很难保证分布均匀。颗粒数越多,在饲料中各个部分分布的机会才会越大,才能保证植酸酶在饲料中分布均匀,才能保证动物的饲喂效果。粒度分布情况,说明了产品粒度大小的均匀度。粒度越集中,说明产品粒度越均匀,混合入饲料时,能更好的保证植酸酶在饲料中的分布。
  
  包衣是将成型后的颗粒植酸酶采用包衣剂,在表面形成一层坚固而易溶的薄膜,使植酸酶颗粒与外界的空气和水分隔离。更利于植酸酶的稳定,耐高温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使用范围更广。包衣剂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最好能选用水溶性包衣剂,保证在消化道中能快速溶解,释放出其中的植酸酶。如使用脂溶性包衣剂,比如各类脂肪或硬脂酸盐,一方面需经脂肪酶的作用,才能大量释放;另一方面,脂肪或硬脂酸盐在饲料中容易被氧化,影响植酸酶的存留率。包衣过程必须在表面形成坚固的膜,具有防潮,隔绝空气的作用,这就要对包衣的时间、工艺提出具体的要求。
  
  对于包衣植酸酶产品质量的评价,单位重量颗粒数和粒度分布与颗粒植酸酶类似,包衣是否完全,需要使用显微镜镜检。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