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国家卫健委、应急管理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严禁养老机构向老年人推销“保健”产品服务,严禁向入住老年人非法集资。《通知》还强调,要督促养老机构向入住老年人经常开展“保健”知识宣传,增强老年人对“保健”产品虚假宣传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引导老年人理性消费。
去年底,天津权健保健品丑闻被媒体揭露,随后公安机关迅速介入,控制了包括创始人束昱辉在内的18名高管。权健事件彻底激活了公众舆论对于保健品的讨论,此后,天津天狮等涉嫌保健品传销的企业被公安机关查处。而就在这两天,江苏警方也摧毁了一个以老年人为目标的诈骗团伙。据悉,这个诈骗团伙忽悠老人接受所谓的“干细胞疗法”,打一针要5.9万元。目前,已有500多名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老年人上当受骗,涉案总金额高达3000多万元。
老人和保健品,几乎成了一对“双胞胎”,经常同时出现在大众媒体上。而关于老人为什么更容易受到欺骗,更容易被诈骗团队所忽悠,恐怕存在多方面的原因。首要的一点,老年人已经处于生命的尾端,他们一方面习惯性储蓄,拥有较多的现金,另一方面也比较抗拒即将到来的死亡,这就导致他们很容易病急乱投医,相信他人的忽悠。事实上,中日美三国的社会调查统计显示,三国老人被忽悠的概率基本是一致的。而科学家也通过大脑成像技术的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确更容易受骗,这在生理上已经找到了相应证据。
其次,到2020年,中国的空巢老人数量将创纪录地达到1.18亿。而即便是与子女居住地相隔不远的老人,他们的孤独感也可能十分强烈。这一代老人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并不能获得令其满意的家庭关系,这也导致许多老人非常渴求认同、关注与关爱。考虑到老人的这一需求,许多保健品的销售人员采取亲情攻势,叫得亲不说,还会帮老人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很多老人明知道保健品毫无效果,但是因为留恋销售人员的关心,还是选择购买了他们推销的保健品。
最后,对于互联网世界,老人接触电脑、智能手机的时间一般都不久,他们较为固化的思维导致他们在互联网世界里很容易被忽悠。如假红包链接、免费领取商品等,老人们很容易上当受骗。调查显示,在最常见的食品、药品、生活常识等网络谣言甄别方面,约四成中老年网民认为自己对相关网络谣言属于“一般了解,有时会担心落入圈套”。更重要的是,许多老人在遭遇诈骗之后,却选择既不告诉家人也不报警,这一做法令很多不法分子逍遥法外,继续诈骗。
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针对老年人的诈骗形式越来越多样,想要老人安心过个晚年并不容易。在一些地方的高端养老院,养老机构推出了“床位预订费”的服务,即老人要住进养老院,需先缴纳5万到30万元的床位预订费,然后每年以9%至12%的利率返还,美其名曰“理财”。这一做法已经被民政部门叫停,但依然有一些民办高端养老院在私下收取预订费,背后的风险堪称不可预估。例如,在浙江嘉兴,就有上百名老人因为投资“居家养老项目”而被欺骗,老人的钱没了,养老服务也不见了。
对此,政府一方面要积极关注舆论监督、老人举报,着力监管各类保健品企业;另一方面,也需要向社区、养老机构开展“科普”宣传活动,通过宣传资料、宣传视频、讲座互动等形式,引导老人对保健品、投资理财的正确认识。当然,如果能够举办更多的文体活动,让更多的老人老有所乐,把老年生活过得精彩,那么老年人与保健品、非法集资的距离就会更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