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月,全国啤酒行业产量1508.47万千升,下降0.24%。啤酒卖不动了吗?曾经是广州夏夜标配的啤酒,似乎已慢慢被消费者忽略。餐饮市场的啤酒还受待见吗?餐厅卖什么啤酒更卖得动?记者走访了广州多个区域的餐馆,了解啤酒市场的真实表现。
近日,记者走访本地的餐馆发现,啤酒的“存在感”似乎没有以前强烈了。而人们在餐桌上的选择,也不再局限于啤酒类的酒精饮品。
虽然啤酒依旧被不少餐饮店摆在了餐牌的显眼位置,然而,曾经“火热”、不到10元一瓶的普通啤酒如今显得“存在感”颇为不足。一般晚上七时是龙津西路一家砂锅粥店的“高峰期”,44张桌子坐满了食客,却只点了7瓶哈尔滨啤酒以及2瓶百威啤酒。
在东华西路一家同样火爆的粤菜饭馆中,30张桌子,只有两张桌子的食客点了罐装啤酒。有街坊告诉记者,老城区的一些餐饮店虽然出品有保证,但“酒水的选择并不多,依然只有百威、青岛啤酒、珠江纯生、哈尔滨啤酒等。”
随着啤酒消费市场的升级,消费者也变得“嘴刁”。而新兴餐饮业在这方面显得更为与时俱进。记者在越秀区光明广场的一家网红餐饮店发现,其冰箱里陈列着福佳比利时白啤、科罗娜、1664、健力士,以及系列小众高端的精酿啤酒,价格均在15元以上,而精酿啤酒的价格在30元左右。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啤酒的销售量不大,但如果选择啤酒,不少消费者都会选择15元以上的品种。
记者在线上点餐平台随机调查了几个区域的热门火锅店、川菜店、湘菜店、西北菜店和粤菜馆,发现外卖购买啤酒数量有限,有的以自家酿酒为主,有的是当地的特色酒,只有一部分有几大啤酒品牌的产品。有店家称,很少有人点外卖会买普通啤酒,因为即使在家中,购买啤酒的渠道也很多。
餐饮渠道成开拓主线
业内称拓展很被动
有业内人士分析,如今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导致啤酒开始出现“低端进家庭,高端进餐饮”的路径。而餐饮作为啤酒市场的主战场,根据Euromonitor数据统计,中国中高档啤酒(价格7元及以上/L)占比已从2011年的38.4%提升至2017年的60.9%。
“啤酒有自己天然的缺点,比如客单价低而且一次性饮用数量大,和白酒、红酒的便于自带比较起来,消费者并不愿意或者不能频繁自带,另一方面是啤酒在旺销季节需要温度控制,对餐饮终端依赖性加大。”在业内人士看来,啤酒的拓展很被动,但啤酒品牌仍以餐饮渠道作为拓展的主线。
广州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斌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珠江啤酒开始扩大在餐饮市场的铺货。记者了解到,主要是增加罐装产品投放,提升餐饮的产品覆盖率和占有率。“在主要食街加强、增加AB类餐饮销售点。”据了解,珠江啤酒上半年餐饮渠道开点超5万个,覆盖率提升24%。
江小白方面则称,在铺货上选择比较宽泛:“有年轻人活跃的餐饮店,我们就会考虑去进入,一般是以中档或中档以上经营水平的店。”一名天河区的张小姐告诉记者,有一次在体育西横街吃饭的时候,她发现整条食街上,几乎所有店门口都放了江小白的宣传易拉宝。“附近的一些店,甚至是只要入店消费,就会直接赠送江小白新推的无醇啤酒。”
江小白称已经进入国内70%以上的城市和区县市场。据悉,其未来目标是往铺货深度和广度两条线上展开,继续做深区域市场,继续拓展国际市场。
对于目前的市场结构,方正证券认为,啤酒市场的结构升级趋势仍不变。以青岛啤酒为例,在成本端,在玻璃瓶市场供应缺口背景下,今年其加大旧瓶回收力度,叠加麦芽采购受政策影响,成本端有一定压力,以及税收政策的变化,预计今年总体可以增加利润10%左右。此外,“百威亚太作为国内第二大啤酒商,即将上市,虽然对整个啤酒板块带来一定压力,但是其良好的高端化发展不仅可以更好地引领行业趋势,而且还有望推动其他啤酒企业更加锐意进取。”据百威亚太财务数据显示,2018年,收入达到84.59亿美元,净利润率高达16.59%,盈利能力远高于国内其他啤酒公司。
不过,近日百威亚太赴中国香港IPO计划因为定价太高而夭折,随后同意按113亿美元的企业价值,将其澳大利亚子公司Carlton &United Breweries进行出售,预计将于2020年一季度完成。巨头的策略变化,令业内人士认为啤酒行业的前景仍然存在不少变数。
业内看法
啤酒行业人士方刚曾表示,2018年开始,中国啤酒行业出现两个“拐点”,一个是精酿啤酒的“拐点”,另一个是主流啤酒的“拐点”。“我们从1980年开始算,最高的从2700多家啤酒企业发展到今天在册的460家啤酒企业,其中仍在经营的还有200家,呈现递减的趋势,只有2018年这一年是增长了。”他认为,精酿啤酒正在“落地生根年”,而主流啤酒致力于产能优化。
“啤酒行业强者恒强,强者愈强。”一名业内人士称,全国多地的啤酒节陆续开幕,估计今年的整体情况将呈现与以往不同的局面,从中也可一窥行业格局的变化。
数据显示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1-5月,全国啤酒行业产量1508.47万千升,下降0.24%。不过,在产量下跌的同时,销售收入675.37亿元,增长6.49%,实现利润65.58亿元,增长25.13%。(林琳、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