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稻可道 非常稻

  太阳底下是土地,土地上立着一位大写的人——农人,他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和他的科研团队,接连带给我们好消息:第三代杂交晚稻新组合表现优势强,产量有重大突破,实现了亩产1000公斤!袁隆平高兴地说:“达

  太阳底下是土地,土地上立着一位大写的人——农人,他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和他的科研团队,接连带给我们好消息:第三代杂交晚稻新组合表现优势强,产量有重大突破,实现了亩产1000公斤!袁隆平高兴地说:“达到预期,很满意!”而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盐碱土地上,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海水稻,亩产达546公斤!要知道,那些大片大片的盐碱地,原本一直无法用于农业生产。

  稻可道,非常稻!第三代杂交水稻,是利用普通隐性核雄性不育系为母本,以常规品种、品系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新型杂交水稻。袁隆平介绍,第三代杂交水稻克服了三系不育系配组受局限和两系不育系繁殖、制种存在风险的缺点。

  至于“海水稻”,真名叫“耐盐碱水稻”。袁隆平的海水稻可种植在千分之六的高浓度咸水中,而一般的只耐受千分之三的盐碱度。我国无论是沿海还是内地,都有大量的盐碱地可开发利用,2020年可以大范围种植海水稻。

  学界无界,未来已来!

  袁隆平院士是“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东方魔稻”,不知道养活了世界上多少人。他前前后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未来科学大奖等诸多奖项,并且获得“改革先锋”称号和“共和国勋章”等等。

  人类历史,将永远铭记袁隆平这个伟大的名字。名可铭,非常名!

  袁隆平不久前度过了90岁生日。他的生日长期被误为1930年9月1日,其实袁隆平1929年8月13日(农历己巳年七月初九)出生于北平协和医院,而第一个把袁隆平接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竟然是“万婴之母”林巧稚(见陈启文著的《袁隆平的世界》,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版)。

  “万物原则,始于根基。”袁隆平的农学起点,是1949年9月考入重庆北相辉学院农艺系,所学专业是遗传制种。1950年高校院系调整,相辉学院农艺系并入重庆新组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1953年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至湖南省安江农校,先后任教19年。1961年,在该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发现特异稻株——“鹤立鸡群”,随后根据其子代的分离与退化现象,推断其为天然杂交稻株,进而形成研究水稻“雄性不孕性”的思路。从此,他成为一个命定为种子而生的人,一个命定要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人。

  没有人可以让枯叶返青,但是春天会有办法,种子会有办法,袁隆平会有办法!

  人生路径的选择很重要。1952年,因抗美援朝战争,空军到西南农学院选拔飞行员。袁隆平的身体素质超好,一路过关斩将,成为8名合格学员中的一个,成了空军预备班的一员。幸好,战事缓和,国家要进入十年的建设阶段,决定将所有选上空军的大学生全部退回,袁隆平的“飞天梦”破灭,他又回校继续读书——否则很可能就没有了后来的“杂交水稻之父”。

  都说人有三个局限:因时间的局限,夏虫不可语冰;因空间的局限,井蛙不可语海;因认知的局限,凡夫不可语道。九秩高龄的袁隆平,在最大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人生的局限,成为“人类的赢家”。

  “现在,大家不仅要吃饱,而且还要吃好、吃出品质、吃出健康,水稻生产也要向这个方向努力。”90岁的袁隆平说,“今后我更没有时间变老了!我还希望能够在2021年实现每公顷20吨(每亩约1340公斤)的目标!”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致敬袁隆平,祝福中国人!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