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一则“我国青藏高原养殖三文鱼已占国内三分之一市场”的新闻引起争议。有人说,青藏高原养殖的是“虹鳟”,并非“三文鱼”。虹鳟到底是不是三文鱼?生吃是否安全?这曾引发广泛讨论。而就在这两天,虹鳟、三文鱼的话题再一次引发关注,原因是一份《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发布,把虹鳟算作三文鱼。
这份团体标准中明确规定了“三文鱼”的定义,即三文鱼是鲑科鱼类的统称,包括大西洋鲑、虹鳟、银鲑、王鲑、粉鲑等。这份团体标准相当于为5月底那次“三文鱼之争”给出了“答案”,而答题者是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和13家相关企业。这份团体标准的出台有何依据?能否解答消费者所担心的生食淡水鱼安全问题?
《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的公布,可被视为对今年5月“三文鱼之争”的回应。《生食三文鱼》编制说明(报批稿)中提到:目前生食三文鱼产品在进出口以及国内流通时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规范、管理、约束和引导……尤其是今年5月底的国产三文鱼事件,引起了广大消费者对国内三文鱼寄生虫问题的担忧,不仅对产业和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对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虹鳟究竟是不是三文鱼表面上是名分之争,但争论的背后则是消费者关注的生食淡水鱼安全问题。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王炳谦介绍,三文鱼是否有寄生虫不取决于在海水生长还是在淡水生长,而是看其生长过程是否安全可控。无论是海水的还是淡水的都可以生吃,前提是必须有个过程,必须保证在养殖过程中没有病原体感染的机会或者没有病原体,并且食用前有个冷冻过程。冷冻环节会把表层的寄生虫直接杀死。现在,养殖的虹鳟或者其他鲑类鱼,都是人工配合的。人工配合中都经过高压灭菌的处理过程,所以在饮食环节里一般不会出现所谓的寄生虫。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系主任陈舜胜曾对媒体表示,海水鱼中的寄生虫以线虫为主,它们多数在人体中长不大,在成虫之前就会死掉,因此生吃海水鱼的风险相对较小;而淡水鱼中常见的肝吸虫等,由于生长在与人体差不多的渗透压下,较易在人体内存活,生吃淡水鱼风险就会加大。
崔和介绍,《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针对目前我国水产品中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寄生虫—线虫、吸虫和绦虫,结合寄生虫的生活史,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动物性水产制品(GB10136-2015)》中即食水产品中寄生虫的要求,对三种寄生虫的感染人体阶段(吸虫囊蚴、线虫幼虫及绦虫裂头蚴)进行了限定,要求不得检出,保护消费者食用安全。
崔和说,现在生食的标准实际是决定了,不管进口的还是国产的,以微生物、寄生虫两个指标来判定能否食用。
这份团体标准划定了安全底线,不过,团体标准中关于虹鳟属于三文鱼的权威性却受到质疑。有网友在微博上表示,所谓的“《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既不是国家标准,也不是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没有质监局给的标准文号,它就永远只能是企业内部的生产标准。而这个标准要想生效,必须报相关部门备案。
崔和解释,一般来说,团体标准高于行业标准,而低于企业标准。有的企业为了创品牌,会把标准制得很高。对于团体标准而言,不能采用单一的企业标准,容易造成垄断。
新浪微博认证为“知名评论人、杂文作家”的乔志峰发表头条文章《虹鳟归入三文鱼,“指鹿为马”现代版?》。文章指出,标准是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同三文鱼分会成员单位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上海荷裕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等13家单位共同起草的。乔志峰质疑,他们都是利益相关方,他们在起草标准的时候,遵循科学原则了吗?维护消费者利益了吗?
乔志峰说:“虹鳟就是虹鳟,三文鱼就是三文鱼,为什么出现两种说法?实际上是虹鳟在蹭三文鱼的IP。因为三文鱼比较有名,市场价格也比虹鳟贵得多。既然说虹鳟可以生吃,为何不直接称为‘虹鳟生鱼片’让大家吃,却一定要叫三文鱼?”
实际上在不同国家的消费市场,三文鱼涵盖不同的种类。挪威三文鱼主要为大西洋鲑,芬兰三文鱼主要是养殖的大规格红肉虹鳟,美国三文鱼主要是阿拉斯加鲑鱼。
崔和表示:“作为行业协会,不可能产生商业欺诈行为,这是坚决不允许的。虹鳟叫三文鱼,首先要判定正确与否?现在把虹鳟称为三文鱼,可能是虹鳟借了大西洋鲑的光,但或许不出几年,就是大西洋鲑借虹鳟的光。因为虹鳟再过几年价格肯定和国外一样,老百姓会意识到,虹鳟肉质美、颜色鲜艳,各种指标都比大西洋鲑高。”
这份团体标准中除了对三文鱼的定义和寄生虫作出规定外,对产品标签也作出明确要求,预包装产品标签、营养标签都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并标注原料鱼产地以及种名,让消费者清楚原料鱼来自哪里,并知晓产品商品名及种名。换言之,按照这个团体标准上市销售的产品标签上,应写明三文鱼(大西洋鲑)或者是三文鱼(虹鳟)等。
编辑:foodqm